DGT 技術的核心原理基于菲克第一定律,通過污染物在擴散膜中的擴散行為計算其有效態濃度。其基本公式為:
DGT 裝置由固定膜、擴散膜、濾膜及支撐底板、蓋板組成。固定膜負責吸附目標污染物(如 Zr-oxide 膜吸附磷、Chelex 膜吸附金屬),擴散膜為污染物提供擴散通道,濾膜則防止顆粒物干擾。根據應用場景不同,裝置尺寸與構型可調整:用于水體和土壤時,有效長度達 15cm,寬度 2cm;針對沉積物和濕地土壤的微區分析,分辨率可至亞毫米級,精準捕捉界面動態。
DGT 的完整操作流程涵蓋膜制備、原位部署、回收處理及樣品分析四大環節,需嚴格控制環境干擾以保證數據準確性。
1. 膜制備與組裝:在潔凈實驗室中制備固定膜(如 ZrO-Chelex 復合膜),組裝時需注意:投放前充氮氣去除氧氣,測定硫等敏感元素時需避光保存,裝置需濕潤密封以維持擴散環境穩定。
2. 原位部署與回收:根據場景選擇野外投放或室內培養。野外部署時,通過 GPS 定位、浮標標記確保裝置垂直插入沉積物 - 水界面,“保護衣" 設計避免水動力干擾;室內培養則通過預設標記控制插入深度,保證界面識別精度。回收時需記錄水溫、界面位置,快速沖洗以減少樣品擾動。
3. 樣品分析:
? 一維分析:將固定膜切片(分辨率可達 2mm),通過振蕩提取、顯色測定,獲取污染物垂向分布特征;
? 二維分析:利用顯色劑(如磷的鋯膜顯色)結合灰度校正,實現亞毫米級(0.0423×0.0423mm)空間分布成像,揭示微區異質性。
DGT 技術的優勢在環境監測、機理研究及污染治理評估中得到充分體現,其應用已覆蓋水體、土壤、沉積物等多介質。
DGT 可原位測定污染物有效態濃度,為環境質量評價提供直接依據。例如,在太湖沉積物研究中,通過 DGT 獲取有效態磷、鐵的二維分布,發現兩者空間分布高度一致,揭示了磷 - 鐵耦合釋放機制;在城市污染河道監測中,長期追蹤有效態磷的動態變化,為富營養化治理提供數據支撐。此外,DGT 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態的精準識別,可有效評估濕地、農田土壤中鎘、鉛等元素的暴露風險,其結果與生物吸收量的相關性顯著高于傳統總量分析。
結合 DIFS(DGT-induced flux in sediments)動力學模型,DGT 可解析污染物在固 - 液界面的交換速率、響應時間等參數,預測環境質量變化趨勢。例如,在濕地轉化為水產養殖池塘的研究中,DGT 監測發現磷釋放通量因動力交換改變而大幅增加,結合模型擬合揭示了生態系統轉換對物質循環的影響。同時,DGT 與 LA-ICP-MS、平面光極等技術聯用,可同步獲取根際微區中氧、pH 與重金屬的分布,闡明植物 - 微生物 - 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機理。
DGT 在污染修復評估中表現突出:通過監測覆蓋劑(如 Al 系材料)對沉積物中砷的固定效果,直接反映治理措施的長期有效性;分析底棲動物(搖蚊幼蟲、河蜆)擾動下有效態磷、鐵的分布變化,揭示生物活動對污染物釋放的調控作用。此外,多元素同步測定技術(如陰、陽離子同步監測 17 種元素)可解析氮、磷、硫等元素的協同遷移規律,為復雜生態過程提供全新視角。
DGT 技術歷經數十年發展,已從早期的單一元素測定邁向多參數、高分辨、跨尺度聯用的新階段。從 1994 年的水體測定起步,到如今的二維成像、多技術復合(如 DGT-PO 同步測定氮、磷與溶解氧),其分辨率從厘米級提升至亞毫米級,應用場景從實驗室擴展至全球各類生態系統。目前,智感DGT的相關研究發文量與引用量持續增長,技術培訓會在全國范圍內不定期舉辦,彰顯其學術影響力與應用價值。DGT 技術的創新與應用,不僅推動了環境監測方法的革新,更深化了人類對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及微尺度循環的認知。在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的實踐中,這一技術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,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貢獻力量。